2021-09-07 16:25:24
以公主坟为中心,方圆数百里,如今这里是北京城热闹非凡的一条都市大街,灯火通明,人潮涌动。
很多人不知道,在这里曾经有一片严肃而庄严的大院林立,高墙后的世界是时代的缩影,在这个大院里面生活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他们后来成了时代的弄潮儿,而世人也赠给他们一个很特别的称呼:大院子弟。
2015年的一天,影视演员韩雪在微博上怀念自己的爷爷——韩曙,一位在1937年加入共产党,一生为了革命南征北战的伟大军人,除此,她还展示了爷爷那些沉甸甸的军功章。
作为公众人物,韩雪的这条微博一下子就上了热搜,原来这位秀秀气气的漂亮女星居然是“红三代”。面对大众的吃瓜心态,韩雪在一次采访中,也透露自己是“北京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随后,越来越多的明星被曝光出来:他们很多人都是北京大院长大的孩子,其中还有冯小刚导演。
北京大院,非常神秘的一个词,在我国时代背景推进下,这个只有在首都才形成的大院,孕育出了许多名人,到如今他们依然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不只影视明星,还有商业奇才,医学天才,文学巨匠等等。
他们的成长背景往往比他们的成就更加引人关注,因为他们的身后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人脉资源,以及权力。
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采访了更老一辈的“大院子弟”,他们的讲述令人神往,已经是垂暮老人的他们回忆往昔,带来了作为素人的我们最想吃的一些瓜,大院子弟们的成长经历不再神秘,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小也有自己的“规则”,甚至是“潜规则”,更深的其实是这背后所形成的的“红色情结”。
一、北京大院
北京大院,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军区大院。
根据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革命先辈都来到了北京,他们大都是在1921年-1949年间为革命、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使命远没有结束,为了让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他们将家安在了红旗下,继续为国奋斗,这里面不仅有军事将领,还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国家为了让这些人才能够安心工作,照顾好他们的家属,就在公主坟到西山脚下,建起了一排排的大院,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保证军人们、军人们家属的安全生活。
因此,严格来说,大部分的北京大院子弟们并不是老北京人,他们只是最早迁入北京的一代,北京大院特殊的管理方式,将他们同老北京完全分割开来。
院门口有岗哨,院内有独立的小楼房,也有爬楼梯的小套房,还有保育园、幼儿园、小学、中学,服务社,医院等等。除了不能独自出院门,这个大院其实就像个小社会。大人们上班了,这里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这些在大院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数量众多,在他们眼里,他们就是北京人,但是他们完全和传统的老胡同文化隔绝开来,这样的矛盾,也让他们在成年后深刻地意识到了。
因此,像韩雪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说自己是“大院出来的”,而不会说自己是“北京人”,但真正“大院出来”的人,论资排辈,要数五六十年代生人,他们才是最有资格讨论大院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院子弟”。
二、北京大院子弟的特征
关于北京的“大院子弟”,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小说、电视剧,来大体了解这些大院子弟的特征。可是小说和电视剧对于大院子弟的描述往往又是有一层似有若无的面纱,让人看得不真切,含蓄得近乎模糊。
最直接的一部讲述大院子的的纪录片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在这部纪录片里采访的大都是50、60后,他们是大院子弟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上有非常明显的大院子弟特征。
贫嘴能侃
老北京人都能侃,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虽然真正在胡同里面长大的老北京人并不承认大院里的孩子就是地道北京人,可是大院子弟们的身上还是深深烙上了能说会道的印记。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喜欢侃,上下五千年,皇帝家的椅子都能唠上好一会,但是里面的水分有多少,估计连他自己都称不清楚。北京大院子弟们的“侃”在内容上可是上了好几个层次。他们喜欢“侃”父辈们的英雄事迹,喜欢“侃”风云变幻的政治,红色故事是让他们整个青春充满热情的源泉。
虽然能侃,也特贫,但总体来说,大院子弟们还是“侃”得比较有水平,吹牛的成分也较小。
叛逆“未遂”
能够居住在北京大院里的基本上都是公职人员,并且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加上军事化管理,作为父母难免会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厉,又因为平常陪伴较少,和孩子的亲子时光并不多,导致北京大院的孩子们在小时候父母关爱缺失成了常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大院子弟叛逆的人会很多,但现实告诉我们,大院子弟真的叛逆到无法挽救的真的很少。
比如崔健,他就是北京大院长大的孩子,但是浑身充满了和大院气息格格不入的摇滚气息,应该也是一个令大人头疼的“叛逆的孩子”,可是年纪越大,这份叛逆却变成了对音乐的执着,最后也让崔健红遍大家南北。
像崔健这样“叛逆未遂”的大院子弟还是很多的,即便对于父辈的安排多多少少都有着不满,但最后他们的叛逆亦充满了试探,但骨子里依然是被红色文化驯服的心,还有从小军事化管理下较为自律的根基。
争强好胜的性格
王朔的小说里,形容这些北京大院子弟犹如一群“凶猛的动物”。确实如此,北京大院子弟的性格都带着好斗的基因。他们争强好胜,不服输,不论男女,遇到问题就低头,是他们最看不上的行为,自己选的路,咬咬牙也要爬着。
好比影视明星陈红,看上去千娇百媚,但是在90年代,一个当红女演员转型成为女制片人,不仅需要有才学,还需要有很大的勇气。陈红就是北京大院走出来的孩子,她骨子里争强好胜的因子在躁动,让她最后成就了自己。
三、北京大院子弟的“潜规则”
我们无法去分析说北京大院子弟们身上的这些特征到底是好还是坏,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成长氛围,他们比起外界的孩子也许更单纯——他们受到的一直都是红色文化影响,他们的父辈带来的爱国思想根深蒂固;但同时他们也比外界的孩子要复杂——他们从小就懂得了权力,知道自己身份的优势,他们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潜规则”的鼻祖。
环境的优越感
北京大院的孩子身上有股浑然天成的优越感,这和历史有关。刚开始的时候老北京胡同里的孩子们会笑话大院的孩子没有文化,但最后,这样的评价也只能成为“笑话”。
北京大院的孩子虽然是从天南海北而来,跟随父母的脚步聚集在北京,也许一开始首都的不同确实让他们迷失了一段时间,但之后他们的所见所识已经超越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孩子,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已然不同于其他同龄人,他们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潜规则”。北京大院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不一般。不管是哪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有可能接触到当时全国乃至世界最新的信息,他们关注的是最先进的科技,听到的是最前卫的观点。北京大院子弟,可以说他们的人生是走在时代前沿。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大院许多孩子都纷纷踏出国门,他们去到其他国家,接受到世界最发达的资源。这样的“潜规则”让北京大院子弟们拥有天然的优越感,他们所看到的,所获得的都是其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这种优越环境带来的“潜规则”是无可避免的,只能说他们太会投胎了。
天然的社会小团体
身在官场,自然要规矩要知道。北京大院本来就是为有职务的各界人物所建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当时重量级的军中人物,在部队,级别之间的待遇是非常明显的,尊敬长官,是由来已久的官场规矩,北京大院的子弟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自然明白这其中奥秘。
生活在北京大院,虽然父母可能都很忙碌,虽然每天放学在院子里喊上一嗓子,就会有一大群小伙伴陪着你消磨时光,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团体中,“潜规则”也是存在的。
在北京大院的子弟中,大部分都会有“派系”之分,这个“派系”可能是按照父母职业的不同而区分。但是不管什么“派系”,孩子们还会根据父母或者祖辈职务的高低进行排位,这样的“潜规则”显然在大院子弟内成了不明文规定。
一些电视剧情节还是将这个“潜规则”很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在《幸福像花儿一样》当中的男主角白杨就是一个典型的大院子弟,他在大院有一堆的小跟班,由于白杨父亲是首长,职务最高,自然白杨就是这个小群体的老大哥了。
北京大院的子弟们有很多这样的小团体,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是正宗的发小,由于有核心人物领导,这个小团体的感情一直都很稳固,长大后可能会互相依靠,一起打拼。当然,不同“派系”之间的小团体,因为某些不同观点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时有发生的。
虽然这样按照父辈职务来排序的“潜规则”多多少少有些“强权”的感觉,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正是有这样自上而下的服从意识,才会让大院子弟在进入真正的大社会后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关系。同时,这样的小团体只是内部进行排序,当一致对外的时候就异常团结。所以,在许多大院子弟旁边围绕着几个关系很铁的“发小”,我们就很能理解了,他们的“战斗友情”是大院之外的孩子们最理解的情愫。
从政居多
古人常说: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其实都是“一穷二白”的,后期父母给予什么样的家庭影响,就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北京大院的子弟们很多在成人之后都踏入仕途,这样的情形其实并不难理解。
北京大院的孩子被高高的围墙和外界分割开来,在十几二十年的成长历程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国家、军人、部队”,他们听得最多的是父辈祖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他们看到最多的百废待兴,生机勃勃的各项景色。因此,这些北京大院子弟们,他们其实最感兴趣的话题依然围绕着政治。
原生家庭的影响渗入到了北京大院大部分子弟心中,他们热爱祖国,他们希望能够投身到这一片红色的海洋中,加上对于大院子弟的照顾,他们当中很多人选择继承父母辈的理想,继续投身到革命队伍当中,这已经是见惯不怪。
不管是怎样的“潜规则”,这样的40、50后却给后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实打实的人力支持,虽然大院子弟已然成了往事,虽然那个庞大的“后勤部队”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北京大院的子弟们却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保存了下来,到现在成了历史胸口的朱砂痣,想忘不敢忘的珍贵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