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为啥没用?因为何时找对象、生孩子,已经写在了基因里

2021-07-06 16:34:02

导视设计 https://m.vipyidian.com/daoshi

  

  撰文|王聪

  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AFS)和首次生育年龄(AFB),对于衡量生殖健康、青少年发育和人类的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之前,这两个年龄是高度相关的,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发现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越来越早,而首次生育年龄却在逐年延迟,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平均20岁甚至更晚才生育。

  这两个年龄之间的反差,也意味着人类生殖与性行为之间的脱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晚婚晚育,这也导致了他们面临来自父母的诸多催婚催生压力。

  那么,首次发生性行为和首次生育的年龄,究竟受到哪些影响?他们与遗传因素的关联如何,对健康又有着哪些影响呢?

  2021年7月1日,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HumanBehaviour期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of371geneticvariantsforageatfirstsexandbirthlinkedtoexternalisingbehaviour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371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11个是性别特异性的),这些基因突变位点推动了人生中两个最重要里程碑——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和生育孩子成为父母的年龄。

  这似乎意味着,催婚、催生其实没多大用处,一个人啥时候有对象、啥时候生孩子,其实已经写在基因里了。

  

  为了确定人类生殖行为是否与特定的基因变异之间存在关联,研究团队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在人类整个基因组重进行搜索筛查。

  研究团队结合了多个数据源,一共整合了387338人首次发生性行为时的年龄,以及542901人生育第一个孩子时的年龄。这也是该研究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基因组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显示,371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11个是性别特异性的),这些基因突变位点推动了人生中两个最重要里程碑——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和生育孩子成为父母的年龄。这些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和出生年代,并且还可作为长寿和晚年疾病的预测指标。

  研究团队据此计算了一个基因评分,所有发现的这些基因位点结合起来,能够解释首次性行为或第一次生孩子时平均年龄变化的大约5-6%。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或教育水平,是生育时间的重要预测因素。整体来说,受教育水平高、经济环境好的地区,生育时间通常会更晚一些。例如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女性平均生育年龄通常在30岁以上。而落后贫困地区,甚至不足20岁。

  而且,遗传信号受社会因素和环境驱动,但也受生殖生物学驱动,其结果与促卵泡激素、受精卵着床、不育和精子细胞分化相关。

  这项研究表明,生育时间的早或晚,是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结合,共同推动的结果。

  该研究还发现,那些在遗传上倾向于更晚发生性行为和更晚生育的人,他们在晚年的健康状况更好,寿命也更长,这与他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驱动生殖行为的遗传因素与晚年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学人口科学中心主任MelindaMills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发现了数百种遗传标记,这些标记塑造了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而且具有潜力更深入地了解不孕症、晚年疾病和长寿。

  MelindaMills教授总结道,更早开始性行为的根源在于儿童时期的不平等,但也与健康问题有关,例如宫颈癌和抑郁症。此外,过早性行为与多动症、药物滥用、过早抽烟等行为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

  研究团队表示,希望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性健康、不孕症、晚年疾病等,以及帮助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

  张桂梅校长曾说过: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篇论文也是对这句话的有力证明。

  这也提醒了我们,什么时候找对象和生孩子,是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催婚,难以解决问题。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1-01135-3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友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