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0 19:35:02
张铎,江湖人称铎神。
本硕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后先后在网易有道和豌豆荚任职。
其后加盟小米参与创业,成为小米存储、大数据和云方面的公认技术领军人物。
铎神也是奠定小米在开源领域和ApacheHBase江湖地位的核心人物之一。
早在2015年,铎神就成为了ApacheHBase项目的Committer,2016年成为ApacheHBase项目在大陆的第一位PMC成员,2019年7月成为ApacheHBase项目的主席。2018年,在Apache软件基金会全球近7000名Committer中,贡献数量排名第三。
当时小米在大数据和开源领域,由崔宝秋博士牵头,铎神为旗手,创造了HBase项目的中国大陆Committer“半数出小米”的佳话。
连程序员出身的雷军都忍不住感叹:
这是小米的大神。
通常来讲,小米的产品力印象远高于技术力。但一直以来,在开源社区和大数据、分布式系统等领域,业内有口皆碑。
张铎还在2020年荣获了中国开源杰出人物,被作为小米技术立业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所以当小米造车后,急招数据平台方向的人才时,铎神第一时间被想起。
谁知铎神已经悄然离职。
而在离职后不久,张铎以复盘的形式分享了原因。核心原因归结起来甚至让不少人唏嘘:组织日益庞大的公司,已然让这位技术大神无离职之外的路可走。
以下为张铎复盘原文:
其实这事过程也很简单直接。老板不靠谱,把部门整的人心惶惶,特别我手下最重要的一个组的主管跟我提转岗,怎么都劝不住,说总经理不认可他,在这边儿做事没有前途,虽然转岗之后做啥都不知道,但那边儿的老板可以信任。还有其他种种吧,也有别的总监和我直接反馈说感觉部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做事的地方了,也有其他二级部门的同学直接找到我吐槽,问我怎么办。于是我就直接找到组织架构调整之后空降的大老板逼宫,要求把云这块业务拆出来,或者给这个部门换个老板,大老板不愿意马上动,我就直接系统里提离职找组织部,和几个VP或者合伙人也聊了。但反正折腾了一圈,大老板还是不愿意,也跟组织部反馈说他管不了我,建议我转岗。已经搞成这样,我也基本只有离职这一条路可选了。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在之前的公司也都做过的,就是越级向更大的老板反馈问题,等更大的老板来处理我现在的老板。在之前的公司还都是成功了的,但这次显然失败了,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好好复盘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总结了一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点:
大老板对自己信任度的问题。在有道,我是在公司只有二十个人的时候就进来实习了,当时周枫还在美国读博。相处了这么多年,我早就发过无数次飚了,周枫对我已经很了解,所以我直接找周枫反馈问题,他肯定会慎重对待。在豌豆荚,虽然当时入职时间不长,但和冯锋之前断断续续也联系过一年多,互相之间也算了解,所以事情也好说。但这次来的大老板,之前在小米完全没有过交集,一句话都没有说过,上来就谈这么激进的事情,人家不愿意相信或者怀疑你的动机都是人之常情。
诉求的scope不一样。之前不管在有道还是豌豆荚,实际上我的诉求都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最多也就20个人,操作起来总是简单的,影响也没这么大。但这次我的诉求是把整个云都拆出来,这加起来得有300多人,操作起来影响肯定大的多,老板非常慎重不敢随便动也可以理解。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诉求明显已经超出了我管辖的范围,因为我只是个总监,管一个50人的二级部门,连副总都不是,老板当然很容易怀疑你的动机,是不是想趁机上位。当然我也是有苦衷的,这就是下一条要讲的问题。
影响力和权力不对等。在小米,通过在公司内外刷名声,以及主动跳坑来解一些前人都没解决的问题,我在部门内其实已经有了超出我当前职位的影响力。从常理上说,这个时候我应该是在职位上继续往上走的,通过领导的授权来把影响力变成权力。在小米,正常的路线就是继续升副总经理,但我一直走的是技术路线,副总就是管理路线了,在技术路线上也没有一个和副总权力对等的位置,所以我也只能这样待着。我以前也不太在意这个事情,反正影响力越大做事越容易,很多需要部门层面拉通的事情,我都不需要更高层面的领导出面就能搞定,效率也挺高,大家也都信任我。但在这次部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抓瞎了。虽然理论上轮不到我说话,但平时我能通过影响力直接在部门层面做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同样会期盼我能代表部门向上反映问题。于是就造成了问题2里面的情况。
公司规模不一样。之前在有道,虽然网易很大,但有道相对独立,也就几百人,周枫就是整个公司的大老板了。豌豆荚最大的时候也就一千人,冯锋是整个公司的管理层了。所以不管周枫还是冯锋,他们可以直接在公司层面决策,不用考虑自己上面更大的老板。但这次在小米就不一样了,虽然部门一千人,看起来规模差不多,但整个公司有两万人,我找到的大老板做什么决策都需要考虑向上和横向的关系。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和更大老板有什么关系,调整指不定就打了谁的脸,所以做起事情来必然束手束脚。
是第一个冲锋当炮灰还是搞最后一击。在有道,我当时的老板已经把他之前的手下全搞走了,就剩我一个了,所以我其实算是给了他最后一击。在豌豆荚其实也类似,项目做了大半年啥产出也没有,就算我不跳出来估计大老板也快要动手了。在小米这次,我是第一个公开跳出来的,所以大概率只能当炮灰。当然,由于3的原因,我已经没有时间等到最后一击了,所以也没辙。看最终是谁来最后一击吧。
这一次搞完还是需要吸取一些教训的。到了一定级别,想在大公司能够长久活下去,必须要能放得下,也需要能忍。大公司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所以不管想干什么,第一要点还是要先保证自己安全,自己都保不住,那你想做的事情就更没可能实现了。下次遇到这种事情,还是应该第一时间就躲得远远的,二话不说赶紧转岗,之前的规划该扔就扔,别有什么不舍。眼光放长远,谁能熬到最后谁才能赢。也不用太担心小伙伴,大家都是成年人,特别是你认为优秀的那些小伙伴,他们肯定能够找到很好的归宿。当然,说白了,担心也没用,这次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比起直接转岗,对小伙伴的冲击更大。
总之呢,在大公司,做人永远高过做事。就这么一个边缘部门,整个整垮了对公司也没什么大影响。雷总估计现在都不知道我离职了,我还在朋友圈给他点赞呢。当然他也不在意就是了,毕竟是”组织转型期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最后,我对大公司肯定暂时是没什么兴趣了,否则我也不会离开小米。只要我低个头转个岗,再熬一阵,在小米总是有机会。但我马上就要37岁了,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还能坚持奋斗几年,指不定再干几年突然就失去动力了,所以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大公司里和别人拼看谁更能熬。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我这次入职神策了。我也不好说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但至少在这个体量的公司,在我这个级别的人做的事情上,老板是不会玩政治的,因为很容易把公司玩死。和几个创始人也都聊过了,大家都还是比较务实的,是个可以做事的地方。神策的愿景是“帮助中国三千万企业重构数据根基,实现数字化经营”,这个和小米的”让所有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比当然是偏小的,但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聚焦,不太会出现主航道来回摇摆的情况。广告我就不打了,反正我走到哪,肯定是想把开源的氛围带到哪的,对于开源大数据系统有兴趣的,欢迎过来。当然,神策是搞用户行为分析的,所以对用户行为分析、推荐系统之类有兴趣的,也欢迎来。
最后的最后,谢谢大家,祝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