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大笑:免死吧,部下不解,昭:倒着读

2021-06-03 16:05:29

百融云

  说起刘备的儿子刘禅,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就是“乐不思蜀”。

  但不论是哪一个,都能看出不是什么好话,都在说刘禅这个人脑子笨,没出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这个人物形象,似乎就是昏君的代表,为何呢?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三番五次进行北伐。但在诸葛亮死后,魏国来攻时,他竟然带领文武百官投降了。

  后来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他回答说,这里那么好,回去干啥?因此后来人们都用“乐不思蜀”来讽刺他忘本!

  所以你看,刘禅似乎就真的是一个昏君!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当然不是,历史上的刘禅,其实很不简单!

  

  首先来说,我们很多人都将蜀国的灭亡归因到刘禅身上,毕竟他投降了。但其实,蜀国的灭亡,跟刘禅的关系并不大!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在和魏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而在蜀国内部,也逐渐形成了三种意见:南迁、联吴抗魏、投降。

  事实证明,刘禅选择了最后一种。而这在很多人看来,也是最窝囊的一种,自己的国家,怎能轻易拱手让人呢?可当我们转念一想,采取这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

  如果蜀国采取第一种方案,即南迁,那么也只能暂时保全自身而已,并非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躲不过魏国的征讨。至于联吴抗魏,只适用于刘备时期,因为此时吴国的势力远在魏国之下。

  蜀国在刘禅时代,其国力明显不如魏国,其差距可以从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述吴国人张俨的《默记》中就能看出:仅从地盘和人口上对比,蜀国和魏国的国力大约是1:9的关系。

  在古代,地盘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蜀、魏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因此,面对魏国来攻,刘禅一琢磨,认为与其连番受辱,还不如直接投降,这样还能让蜀中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刘禅的“扶不起”,主要还表现在他老爸刘备去世后,他对丞相诸葛亮的言听计从,这在外人看来很没有主见。

  但其实不然!刘禅还是很有主见的,比如诸葛亮提议北伐,刘禅就是反对的。因为他深知当时蜀国的GDP远比魏国要低,不仅打不过,而且还劳民伤财。

  但诸葛亮坚持要打,刘禅也没有办法!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便立即停止了北伐,所以由此可见,他也有明白的时候。

  当然,也许你会说:刘禅身为一国之君,怎么会制止不了诸葛亮呢?

  这个问题说来就复杂了,诸葛亮身为蜀汉老臣,其威望盛、势力大,蜀国的安危基本全掌握在他的手上,再说又有刘备托孤,所以刘禅虽然贵为皇帝,但有时也不得不向其低头。

  实际上,这个问题如果延伸的话,可以论述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官僚集团和皇权的关系等等。

  但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论述了,只要知道刘禅还是比较听诸葛亮的话就可以了。

  

  刘禅投降后,魏国对他还算比较客气,不仅封他为“安乐公”,还安排他到魏国的首都洛阳去居住,算是比较照顾刘禅的面子。

  不过,善于察言观色的刘禅,很快便看出来了,这魏国虽然名为曹家的天下,但其实早已被司马家族给占据了,大权基本掌握在权臣司马昭手上。不仅如此,刘禅还深深感觉到,司马昭对他根本就不放心。

  有一次,司马昭专门请刘禅吃饭,还故意让表演者演绎蜀国的节目,并特地在暗中布置,让一些蜀国降将触景生情,目的就是为了试探刘禅的反应。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禅更是深谙此理,于是便提高了警惕,故意装出一副嘻嘻哈哈很享受的样子。

  等到演出结束之后,司马昭便问刘禅:“你想不想回蜀国呀?”刘禅立即回答道:“这地方这么好,还想什么蜀国?”

  在第一回合中,刘禅算是顺利过关了,但刘禅的回答,也让一些蜀国的降将、旧臣感觉到很不舒服,于是便跟刘禅建议,要是司马昭再问他想不想蜀国,就表现得难过一点,最好能流一点眼泪。

  

  过了没几天,司马昭果然问起此事,刘禅便按照那些人教的说了。司马昭一听,觉得很奇怪,问他所答之言为何那么像那些人。

  其实,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看得出来了,那些人教刘禅说的那些话,极有可能就是司马昭授意的。那刘禅是怎么做的呢?

  他索性将计就计,告诉司马昭:“这话正是他们告诉我的啊!”

  尽管刘禅的表现确实不像是装出来的,但司马昭这个人,谨小慎微,始终没有对刘禅放松警惕。

  直到有一次,司马昭看见刘禅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中山寨”后,司马昭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免了他一死。

  不过,手下人对此皆表示不解,心想:这中山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里的“中山”,指的是“中山靖王”,也就是他老爸刘备创业初期所打出的旗号。

  而真实的中山靖王,则是一个十足的享乐主义者,一辈子吃喝玩乐、歌舞升平,未立过半寸功业。刘禅就是想以此来表明,自己也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

  见众人不解,司马昭则让其倒过来读,即“在(寨)山中”,喻为“隐居,不问世事”。

  此时,司马昭已经看透了刘禅的心思,因此也就不再为难他了!

  尽管刘禅做的这些事情保全了蜀国子民和自身的安全,但也难免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没有骨气的皇帝,但我们仔细想一下,如果不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

  在刘备去世的时候,蜀国本来就不稳定,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魏、蜀、吴三国,蜀国的综合实力是最弱的。所以亡国的责任,不能算在他的身上。

  其次,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刘禅的待遇,就直接影响到了战胜国对蜀中百姓的政策。

  刘禅装疯卖傻,才是保全蜀中百姓的最好策略。就连清朝的历史学家周寿昌先生都说:“刘禅所表现出来的麻木和软弱,不过是他自保的手段而已”。

  

  而当我们认真翻看刘禅的一生,会发现,他这一辈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他的幼年时期,过得无比悲惨。

  他从小就和父亲失散,四处颠沛流离,后来好不容当上了皇帝,又是在蜀国运势最差的时候遇到了强势的诸葛亮,原本就不强大的蜀国,在诸葛亮的反复折腾下,变得更加的艰难。

  所以没办法,在面对魏国的进攻时,他只好选择投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蜀中的一草一木。

  此外,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在所有的亡国之君中,刘禅的结局是最好的,蜀国的百姓也没有因为亡国而遭到太大的影响。

  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皇帝、刘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应对的功劳。

  当然了,对于刘禅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同。

  但不论是哪一种评价,笔者认为都应该结合真实的史料去加以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友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