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我们向察隅边防进军:夜宿日秀拉,大雪压塌帐篷

2021-05-20 17:29:02

股权投资 http://ouyahuijy.com

夜宿日秀拉

申竹林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办法协定》(简称《十七条》)的签订,为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铺平了道路。5月2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藏边防进军。14军42师126团一营参加昌都战役后,奉命向察隅边防进军。部队于51年8月22日,在团长高建兴的率领下,由桑昂曲宗(现察隅县)的察瓦龙地区扎那出发,向察隅边防进军。扎那距察隅1000多公里,沿途要翻牛拉、祖秀拉、泽马拉、日秀拉四座大雪山。今天要翻越的是最后一座雪山——日秀拉,日秀拉海拔5000多米,山峰插入云霄,远远望去象一位白发巨人屹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部队出发了,前进的行列像一条绿色的带子,蜿蜒在山腰。我们三连走在部队的前面,队列中不断传来愉快的歌声、口号声和谈笑声以及抢着换担子、扛机枪的争吵声。进入雪线了,脚踏着积雪格吱格吱的响。空气更稀薄了,同志们感到呼吸困难。四周一望无际的雪峰,象银色的海浪,阳光照着反射出强烈的光芒,刺得眼睛酸痛、流泪,同志们为登上山顶露出胜利的微笑。

  下山了,这比上山更难,一不小心就会跌进雪窝。山地气侯变化很快,这时山沟里升起一股云雾,徐徐散发开来,满山变成的茫茫一片,大风卷着山上的积雪迎面扑来,一会儿,天空布满黑云,密集的雨点向下倾泻,战士们的雨衣淋得透湿,雨水渗透了棉衣,背的东西越来越沉重。这时虽然出了雪线,路滑得更难走,不时听到有人摔倒的声音。队列中却传来此起彼伏的悠扬歌声:

  不怕雪山高来天气寒,

  不怕草地深来少人烟;

  我们的队伍千千万,

  进军西藏高原……

  天空拉下黑幕,雨变成了雪,古树枝头挂满了雪花,象春天盛开的梨花。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部队行进越来越难。这时传来命令“仃止前进,选择地方宿营”。今晚要在这满是泥水的山坡上,找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宿营。战士们放下湿漉漉的背包,开始架设随身携带的帐篷,手冻得麻木,连拉帐篷的绳子也结不上,只好双手捧在嘴上吹几口热气再结,帐篷架好了,没有铺草,只好从灌木蕞中折些枝条来作铺草,同志们开玩笑:今晚可好啦,有钢丝床睡啦!。

  萤火虫似的灯光,在雪夜的树林中时隐时现地闪耀,这是炊事班班长张继同志在寻找松油柴。夜晚,特别是下着这么大雪的夜晚,做饭是很不容易的,凭着炊事班同志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在翻越高黎贡山大雪山做饭的经验,他们坚持要给行了一天同志们做饭吃。他们把湿得滴水的木柴填到灶堂里,用找来的松油柴引火,大风把松油柴吹灭,雪水把火淋灭,但炊事班同志并没有灰心,吹灭又点,反复多次火终于燃起来了。慢慢加上湿柴,没有凤箱大家轮流着用嘴吹,嘴吹干了,头吹昏了,烟薰的两眼流泪,直到燃起熊熊的火苗,做好饭。

  在这遍地雨雪的夜晚,大家都认为不会有饭吃了,就连口热开水也喝不上了,准备用雪水调点代食粉吃睡觉了。我突然听到炊事班长喊“指导员开饭了!”,在平时开饭这句听来很普通的话,这时却感到很惊奇,“怎么!开饭?不是撒谎吧!”说着炊事班的同志把饭抬来了,同志们在松明的火光下,热热呼呼地吃了一顿,炊事班同志费尽心血做的饭。非常感谢炊事班同志们,异口同声地称赞“炊事班同志们真能干,谢谢你们了”。

  夜静下来了,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哨兵在雪地上来回走动,踩得雪地吱格吱格的响声。雪,铺天盖地越下越大。

  突然“咔喳”一声!哨兵机警地向四周窥望,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再仔细一看,哦!帐棚不见了,帐棚……睡得正酣的战士们,觉得沉重的东西压在身上,脸上觉得冰冷冰冷的,大家被惊醒了,“啊呀!帐棚垮了”。睡在边沿的同志一轱辘爬起来,顾不得寒冷,急忙七手八脚扒着雪,睡在里边的同志只是喊:“快扒,快扒!”却不能动弹,等雪扒开同志起来一看,“呀!好家伙,帐棚杆压断了好几根。”觉是睡不成了,坐等天亮了。

  

  战士们在搭帐篷

  天刚放亮,同志们吃了些干粮,前进号吹响了!

  战士们又踏上了进军边彊的道路。

  前进,向着察隅边防!

  前进,向着祖国的边疆!

  注:本文1954年写于察隅改于07年10月(原刊于《世界屋脊上的英雄们》)(刊于《西藏党史资料》2008年第2期)

  

  

  以上两图,原三连文教陈傑夫同志2006年相别50年在卭崃相会时赠送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申竹林现年91岁,50年进藏,在藏工作近30年,参加昌都战役、平叛改革、守卫边防、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中任昌都军分区加强营(10多个连队)政委党委书记,参加瓦弄作战。

  

  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友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