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产业链:铁矿定价问题探讨

2021-05-16 17:22:01

理财计划 http://bfqd666.com

  就铁矿本身来说,供给集中度过高而国内钢厂集中度较低通常被认为是铁矿上涨的“原罪”,也就是定价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无可厚非,但是过于粗糙,需要进一步剖析。

  上涨的故事

  对铁矿本轮上涨的分析很多,仅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去看就有很多故事。宏观视角中,美国引领的主要国家超发货币为诱因,疫情受控后全球经济复苏为主因,中澳关系紧张是刺激因素。产业视角中,中国为实现碳达峰和保护环境而限制粗钢产量未能引起对铁矿需求下滑的担忧。相反地,在前述局面下,中国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产出的超预期表现为钢厂利润的大幅上升创造了条件,这进而成为了铁矿价格上涨的注脚。

  关于定价的探讨

  就铁矿本身来说,供给集中度过高而国内钢厂集中度较低通常被认为是铁矿上涨的“原罪”,也就是定价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无可厚非,但是过于粗糙,需要进一步剖析。

  当下,全球的铁矿贸易市场中,主流的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和巴西。更明确地说,通常认为澳大利亚主要由三家矿山主导,巴西则是一家独大。有一点还需要指出,因为所含杂质不同,两个国家之间的铁矿并非完全的替代关系,甚至还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一情况使得主流铁矿资源的垄断性比进口数据所体现的还要严重。与之对应地,中国作为铁矿的主要进口国,钢厂的产权是非常分散的。以粗钢产量来看,2020年前十家钢企仅占全国的39.21%。虽然中国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引导集中度的提升,例如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政策放宽了对兼并重组企业的产能置换比例要求,但是民营产权的分散现状实难一蹴而就。

  集中度差异只是从感性上解释了定价权的归属,现实中还要从技术上去看。在年度长协定价阶段,讨价还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交换信息。在这个阶段,矿山的优势在谈判经验和对信息的投入,其对中国钢铁业的生产和发展情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这从2009年的力拓“间谍”案中可见一斑。当前的指数定价阶段,大型贸易商得以进入分一杯羹。钢厂与矿山的主要供销合约定年度的数量,但价格依靠指数来定。定价所用指数的方法论详尽完善,但样本容易被操纵,愿意出高价的买家总是存在,至于低价更是由矿山自己报出。换个说法来总结,矿山是铁矿定价过程中的觅价者,可以依自身的战略判断及时调整价格水平。

  掌握定价权的一方并不总是寻求高价,它们还会用低价挤出潜在竞争者,只不过低价是日后所谓紧平衡阶段高价的准备。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在海外大举购矿之后,2014-2015年的低价对中国所购的非主流矿山和国内矿的挤出。当前中国钢厂利润大增,对主流矿的需求维持坚挺,高低品价差居高不下,矿山试图提高定价不会损失销量,所以谋求涨价在所难免。中澳关系紧张也加剧了其变现利润的迫切感,从而少了对吃相的顾及。

  对局势的判断

  当前的局面是矿山抬价的意愿明显,接下来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三:一是潜在进入的供应释放,例如被反复讨论的西芒杜铁矿,这决定主流矿山是否会谋求降价挤压进入者;二是中国的限产政策执行情况,这决定中长期的供求平衡情况;三是钢材下游行业的反映,这决定钢厂利润以及铁矿短期上涨的幅度。

  笔者认为,限产政策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方向难变但短期可能会调整,钢材下游利润的收缩甚至亏损已经是既成事实,接下来钢厂利润被挤压较为确定。铁矿石在钢厂利润收缩之后,对主流矿需求量产生实质影响后才会掉头。

(文章来源:中粮期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友酷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