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06:55:01
自去年起,保定开始推行“智慧泊车”,并被纳入惠民工程之一,号称是解决“城区停车难”这一难题的新模式、新方法,最初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切。
但伴随着今年大规模的推行与运营,该项目并未出现想象中的众口好评,更多的则是争议、吐槽甚至骂声。很多人的感受是:没感觉到什么智慧,却成了圈车位收钱的利器!
一、何为智慧泊车,又为何推行?
智慧泊车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实现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车主停车服务的最优化。
由此可见,“智慧泊车”的关键在于“智慧”,一是能够智能寻找空余车位,将城市辖区公共停车位实现全民共享;二是自动缴纳停车费,便捷快速的同时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人为因素。
再来看看保定市为何推行智慧泊车,初衷是什么?
据说在推行智慧泊车前,相关部门曾在2018年做了一个专项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2018年保定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约84.25万辆,公共停车位约23.17万个,供不应求。与此对应的,主城区商业与办公类的停车位,在夜间未得到有效利用,全天利用率为46%。上述因素导致主城区为寻找停车位而产生的交通流量达30%;另高峰期间停在非划线车位的车辆达10.68万辆,其中10%停放违章。
简单总结调研结果,就是:车多、车位少、找车位加重拥堵、因车位少违章停放。
于是乎,保定将“智慧停车”提上日程,要求加快建设城市停车管理服务云平台,实现用户端、在线缴费等互联互通,以解决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并被纳入“惠民工程”。
这个出发点与初衷是好的,但在后续推行过程中,实际情况与民生反馈如何呢?
二、保定的智慧泊车智慧吗?
从目前保定所推行的智慧泊车来看,一是将城区部分便道重新划线并纳入智慧停车管理范围;二是在原有便道停车区增加了地磁感应器,以便感应有车辆停车入位,并由此开始计时;三呢,本以为要上智慧“黑科技”了,事实却有点出乎意料,开始招聘“停车服务员”,每人发一件标有“智能泊车”的黄马甲,开始给停在所圈定“智慧泊车”车位上的汽车打收费条。
所以,所谓的“智慧停车”,就是地磁感应车辆停放的时间,收费员给你打个收费条放在你的雨刷器下,你走时依然需要如下几步:
第一步:抬起雨刷器,
第二步:取下收费条;
第三步:放下雨刷器;
第四步:打开微信,扫描收费条的条形码并缴费;
第五步:恭喜你,可以开走了。
综上,你以为的“智能”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智能”,感觉更像是以前私自圈地收费的大妈被返聘,穿上了一件黄马甲,进而升级成为了“正规军”,从此实现了人生的“阶层跃升”。
不知道大妈大爷的感受如何,但让我想起周星驰的一句话:“人生真的是大起大落,简直太刺激了。”
“智慧泊车”的核心就是“智慧”,但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感觉到所谓的“智慧与科技”在哪里。难道是地磁计时吗,这个又比大妈的手表计时精准多少?
我想,“智慧泊车”不是简单地换个马甲,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将分散的停车场、停车位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停车查询服务,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让闲置的车位与算法科技匹配到附近有需要的市民,提高闲置车位的使用率,最终服务民生。
三、智慧泊车,与推行的初衷是一致还是违背?
智慧泊车的初衷是解决百姓“停车难”的问题,并成为“惠民”工程,可事实上解决问题了吗?又是否实现了“惠民”的初衷?
1、“智慧泊车”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吗?
“智慧泊车”的理念是没有问题的,目前在保定所推行的形式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我们肉眼可见的,自从便道上很多车位被改为“智慧泊车”开始收费后,便道上开始变得空空荡荡,不禁让人想起“汪峰”的那首歌《空空如也》——“熟悉的、陌生的这种感觉……守着你离开后的世界,空空如也”。
熟悉的街道,陌生的感觉,很多家庭本已生计维艰,铆足劲儿买了辆车为保定贡献了一点消费GDP,但却买不起车位,其实也没车位可买,奈何“智慧泊车”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于是有的人开始在便道违章停车,或者停放到绿化带草坪上,甚至有人还跨越“智慧泊车”的两个车位停车,以躲避那个“磁吸感应器”,奈何第二天早上起晚了,我刺溜拜,又被贴条了,让雪上加霜的家庭又“霜上加冰”……
“智慧泊车”的初衷是要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结果非但没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又加重了“违章停车”,所以目前看来,并不成功。
2、目前的收费标准合理吗?
其实,对于改善城区交通与停车便利性,“智慧泊车”适当收费也不是行不通,关键是在什么位置收费,收费标准如何设置合理?
(1)关于什么位置收费:
个人认为,中心商业区、写字楼、医院以及市政服务场所外临的街道可以考虑设置,一来是因为这些位置人流车流大,需通过收费加快周转;二来因为来这些地方的人都是过来办事或者购物等等,也方便了这些人临时办事或购物等。
但是居民区附近的街道个人认为是不适合的,因为脱离了解决百姓“停车难”的初衷。或者也可以设置少量的收费车位,以满足临时来附近“串门”之类的百姓诉求,但在居民区聚集区域,大面积整条街的设置“智慧泊车”,甚至“智慧泊车”只是将原来居民区附近免费的停车位,重新划线就开始收费,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够“智慧”的!
(2)关于收费标准:
在当地一个智慧泊车的牌子上看到:“半小时免费,超过半小时不足2小时的按2小时收费”。
“半小时内停车免费”感觉有点“人性化”,但是看到后半句,顿感“人性缺失”。
“超过半小时不足两小时的按两小时计算”,这是“智能”算法还是“大数据”算法?也就是说停车31分钟,按照停车2小时收费,这个算法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要舍弃1小时的收费标准,难道是因为1小时的钱少看不上吗?
另外,很多比如商场、写字楼等地下停车场的免费时间都是1小时起步算的,原来便道免费的停车位,难道因为装了个地磁感应,变得“高大上”,进而缩水变为半小时免费停车?
个人认为,收费并不反对,但需要征求民意,或者至少要解释清楚为何如此收费?比如参考哪些城市,比如参考居民收入数据等等,如果有一个倾听的过程,或者试运行再调整完善的过程,大家心里也会容易接受些。
关于费用标准,哪些区域的车位资源白天或晚上有闲置,就把对应比例的车位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技术开发,分区域、分时段收取不同的费用,比如针对很多沿街商户门前的车位,根据其经营属性设定不同时段的收费标准。
比如餐饮店前,饭点如11:30-13:00,18:00-21:00收费,既避免了商户摆锥桶霸占车位,也方便了非就餐时间周边居民停车的便利。另外,居民区附近的车位,建议晚上21:00之后不要再收费,这样不仅解决了附近居民晚上“停车难”的问题,也服务了民生,何乐而不为?或者,即便晚上也要收费,设置一个相对低廉的费用不好吗?拿公共资源来经营,就应该本着与百姓双赢的方向思考,而不是“纯粹商人”的角度思考。
关于“智慧泊车”,我想根源上并不是百姓反对收费,而是这件事是不是打着“智能”的帽子,行“收费”之实。或者如果有一个收费调研与征询,将费用标准贴近民众承受的心理预期,也不至于招致如此批量吐槽,“韭菜虽好,割之有度”,不然接不上茬,最后没得可割的了。
背离“惠民工程”的“惠民”初衷,这条路并不好走,因为只有让大多数百姓心底认同的工程才算得上惠民工程。
结语:
古语有云:“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治理洪水如此,对于民意亦如此。
缺乏客观的调研、缺少民意的征询、缺少试点的意见回收以及改进,而是一味站在“商业经营”的角度考量,恐怕只会让吐槽越积越多,进而对“智慧泊车”的下一步推行制造更多障碍,所以切忌“商业性短视”,而忽视其“长期性民生问题”的本质。
另外就是换位思考,“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如果凡事都能以这样一个站位去思考,可能类似“智慧泊车”的工程便会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与“惠民工程”!